在厦门市繁华的中山路商业步行街,有一组特殊的城市雕塑——三个巨大龟形象的“粿印”。这是海内外唯一的一组以糕饼模子形象制作的城市雕塑。
这个雕塑的确切称呼是“红龟粿印”,闽南人就这样称呼它。在天津一般称为糕模或月饼模子。三个一组的雕塑,通体大红色,错落排列,上面都有阴刻的乌龟图样,龟头龟尾龟板图案清晰好看,龟板上都刻着“福禄寿”字样,在每个雕塑图案的偏上方,还分别刻了一个高浮雕的立体小龟,涂成了金色,动感十足,更增加了这座稀有雕塑的美和趣。
“粿”,在《康熙字典》中解释为米食,包括用米粉做的各种饼食。北方人常常认为饼食是一种面食文化,饼为面食文化所独有;而粿是用米粉做的一种饼,是包括闽南人在内的南方人的饼,是南方各地米食文化的一部分。而制作饼或者粿,都要用上月饼模子或粿印。这样,模子就以其精美图案、吉祥寓意和丰富用途,堂而皇之地进入了面食或米食文化当中。
国内很多地方,人们曾经甚至仍在使用着众多且不同的糕饼模子。然而,其制作历史、形状、图案、材质和叫法却有所不同。例如,天津人叫月饼模子,以福、寿、喜为主的各类吉祥文字图案的比较多;山东人称饽饽磕(读卡)子,鱼、莲蓬以及各类小动物的形象又极丰富;到了浙江一带,则叫印糕板,龙凤、八仙图样的各类吉祥图案几乎都有;在广东和福建则多称饼印或粿印,使用最多的是桃子、龟、鱼、钱和八卦的形象。以厦(门)、漳(州)、泉(州)为主的闽南人制作粿印的一个突出的特色,就是把粿做成龟的样子,表现了这一方土地的人们敬仰的“龟文化”。在闽南人看来,龟是健康长寿的象征。在中国人自古就崇尚“多福、多寿、多子”的追求吉祥的心理中,长寿是很重要的内容。在闽南,龟粿的使用一定要与红色相配合,变成“红龟粿”。不论是春节、中秋等喜庆节日中的祭祀、请客和拜访亲友,还是日常里婚嫁、生子、做寿、迁居等喜庆时刻的宴请、送礼,那里的人们都是必备红龟粿的。
台湾居民中有很多人曾祖居于闽南。因此,在台湾使用红龟粿的传统一点都不比闽南少。这个民俗以及其他围绕糕粿制作和使用的民俗,把闽南与台湾的民俗文化长久地缠绕在一起。在经常有台胞来往的厦门中山路步行街摆上红龟粿印雕塑,正是为这个民俗和文化的联系提供了有趣的“证据”。
糕饼模子在用途上承载着一种“三结合”,即吃饼、祈福和审美,关系到饮食、祭祖拜神和对美的欣赏。所以,厦门市的这组粿印雕塑,不仅是糕饼饮食和糕饼模子的一般展示,而且也是生命祝福与生活审美的展示。它会使更多的人思考饮食背后的文化,品味祖国民俗传统的悠远、深厚和淳朴。